我以前在多篇文章中不厭其煩的寫過,種植商品薯利潤高,風險更高。比如:第一是品種的風險。2016年之前流行荷蘭十五,在商品薯市場費烏瑞它就是最靚的“薯”,尤其在滕州地區,千家萬戶只種荷蘭十五,其它的品種老百姓根本不認,這也導致很多堅信荷蘭十五的種薯企業在2016、2017年吃了大虧。接著V7、希森6橫空出世,荷蘭十五掉入了塵埃。又兩年,實驗一、沃土五開始獨領風騷……;第二,薯型、顏色的風險。以前商品薯市場青睞白皮白肉的產品,這幾年只認芽眼淺,薯型橢圓,顏色鮮亮黃皮黃肉的土豆;第三病害的風險。要是遇上瘡痂、粉痂,這一季就完蛋了;第四信息判斷風險。你要是沒有科學的、理性的信息研判能力,在春天播種的那一刻已經埋下了地雷。
其實,商品薯的這些風險加工薯都可以破解。
我國的鮮薯加工轉化率一直比較低,據有關部門的統計,我國只有12%左右的鮮薯用于加工轉化。而歐美地區60%以上的鮮薯要用于加工。所以,我國的加工薯市場蘊藏著巨大的商業藍海。
近幾年,全國新建馬鈴薯全粉加工產能約5萬噸以上,薯條薯片10萬噸左右,馬鈴薯淀粉行業更是日新月異,全國新建成或正在建設的70噸以上的特大型生產線10條以上。
馬鈴薯加工業的興起,對鮮薯有著不可抗拒的剛需。每年淀粉加工薯有800萬噸的需求,薯條、薯片、全粉市場也有100萬噸鮮薯的需求。所以,這對種植者而言就是甘霖般的機遇。這時候你不謀加工薯種植,更待何時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