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熱科院在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國家累計推廣一千萬畝木薯新品種。
“木薯是非洲主要的糧食作物,可是你們真的認識木薯嗎?在中國,木薯可被用于加工餅干、蛋糕、面條等。”講臺上,海南農業專家在講解木薯的加工產業鏈,講臺下,來自非洲的學員一邊認真記錄,一邊點頭贊嘆:“原來木薯的用途這么廣!”
這樣的一幕,發生在日前由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舉辦的木薯產業發展培訓班上。近年來,這樣的培訓班時常舉辦,一批又一批非洲學員遠道而來,在海南通過參觀考察、現場教學、文化體驗等方式,學習木薯從種植、栽培管理到加工的全產業鏈發展經驗。
“木薯是世界第六大糧食作物,是非洲國家百姓的主糧。但以前,因栽種模式落后,非洲木薯的產量僅為每公頃9噸至10噸。”中國熱科院品資所研究員陳松筆說,十多年來,多名海南農業專家先后奔赴非洲,手把手教當地農民栽種、管理。
“當地農民對技術十分渴求。”曾參與援非種植木薯項目的中國熱科院品資所專家薛茂富說,每一次培訓都有一兩百人,座無虛席。
海南農業專家不僅送去先進經驗,還有優良品種。陳松筆介紹,當前華南5號、華南8號、華南14號等華南系列木薯新品種在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國家累計推廣面積1000萬畝,特別是華南5號木薯,每公頃產量達到51噸,是當地品種產量的數倍。
海南農業專家們還在這些木薯新品種的基礎上,結合當地的栽種情況,選育出抗病性更強的品種,通過審定后將在非洲地區推廣種植,進一步提高非洲木薯產量。
援非條件艱苦,但海南農業專家從未退縮,在培訓過程中都是親自下地示范指導,這讓許多當地農民、政府官員都感動不已。“在共建‘一帶一路’國家的農業交流領域,只要說起CATAS(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),他們都很熟悉。”陳松筆自豪地說。
值得一提的是,2022年,“一帶一路”國際木薯產業科技創新院在儋州揭牌。陳松筆說,創新院作為國際合作與交流的重要紐帶,是國家木薯產業技術體系全體成員的平臺,將充分利用該平臺,繼續發揮木薯在“一帶一路”倡議的重要作用。